“小财政”托起“大民生”
农村公益事业投入不足一直是阻碍实现统筹城乡发展、改善农村生产条件和美化农村生态环境的难题之一。为治理这个“顽症”,我区自2011年起,全面推进农村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建设工作。虽然多数项目的奖补资金仅在20万元左右,然而,就是这点滴“小财政”,却汇成暖流,谱写了“大民生”的辉煌篇章,有效解决了农村居民出行难、生产条件落后等问题。
经民主议事、村居申请、街镇申报、区级现场勘查审核并报市级批准,2017年我区共实施村级公益事业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项目124个,涉及9个街镇78个村居,总投资约3786万多元,获得省市财政奖补2140万元。就数量而言,2017年的项目总数在上年的基础上增加了30个,覆盖面更广。而与上年相同的是,2017年“一事一议”项目紧紧围绕统筹城乡发展,注重向经济薄弱村倾斜,切实把解决农民需求最迫切、反映最强烈、利益最直接的问题放在首位。2017年的项目包括道路修建、路灯配套、小型水利设施改造、植树造林、环境整治以及新建文化体育广场等。我区以这批“小工程”建设为突破口,有效强化了农村基础设施建设,改善了农业生产条件,提升了农民生活环境。
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的灵魂在于“议”。在议事过程中,不仅满足了群众共同需求,也激发了他们的主人翁意识,农民找到了当家做主人的神圣感和责任感,村级公益事业也因此频结硕果。“一般来说,村委会将需要兴办的公益事业排列出来,梳理归类,根据轻重缓急和村委会实际承受能力,确定项目的实施顺序,并通过村民代表议事会民主讨论决定形成共同意见后,逐级上报。”区委农工委相关负责人介绍说,“无论是修建水泥路,还是增设路灯,一事一议就是要通过倾听群众的呼声,议事过程和决议结果全程公开公示。可以说,村里‘做什么’由村民说了算。”
“一事一议”财政奖补政策通过“四两拨千斤”的撬动作用,
发挥出了超过有限的补贴资金数倍的能量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