南京市六合区农村产权交易信息服务平台
南京市六合区农村集体财产智慧监管平台
全文检索   
【党建引领 守望相“竹”】 解锁基层治理“幸福密码”
发布时间:2024-09-06     浏览次数:     来源:

党的执政基础在基层,基层治理重心在村社区。让老百姓体会到我们党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,党始终在人民群众身边。习近平总书记的这一重要论述,明确指出基层治理为民服务的初心和本源。

竹镇镇位于南京市六合区西北部,总面积211平方公里,人口约6.3万,下辖11个行政村、2个林场,全域森林覆盖率42%以上,集千年古镇与革命老区于一身,是江苏省百家名镇、江苏省唯一享受民族乡待遇的镇,荣获的全国重点镇”“全国文明镇”“国家生态镇”“国家卫生镇”“全国特色景观旅游名镇” “国家农业产业强镇”“国家农村产业融合示范园七块国家级招牌熠熠生辉。

近年来,竹镇镇紧紧围绕群众需求,坚持以党建为引领,聚焦党建引领、服务赋能、强村富民,持续培育守望相竹基层治理品牌,形成共建共治共享的良好格局,不断解锁基层治理幸福密码

健全区域统筹、上下联动、多元聚力工作机制,把党的领导贯穿到基层治理全过程。织密一张网。推进一网格一支部建设,实现66个综合网格党支部建设全覆盖,推行网格党支部书记和网格长一肩挑,实行党员和网格员双培养,党员网格长占比过半;构建镇党委村(社区)党组织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(楼栋长)四级组织联动体系,带动274户党员中心户、52名党员楼栋长挂牌亮身份参与服务,充分激活党员红色细胞,切实打通基层治理感应末梢

凝成一条心。创新开展“1+5”红色圆桌会(“1”为村社区党组织书记、“5”为支部书记、党员代表、企业代表、乡贤代表、群众代表),定期面对面察民情知民意;发挥党员先锋模范作用,引导基层党组织、群团组织和社会团体等共建互融,通过开展志愿服务、养老服务、未成年人保护、三留守人员关爱等社会工作,协同寻求治理良方、齐心共促基层善治。

守好一方安。发挥村(社区)民警兼任村(社区)党支部副书记优势,聚合专职辅警、调解员、协管员、村(社区)网格员等力量,结合党员联户活动,链接两代表一委员(党代表、人大代表、政协委员)”“两官一律(法官、检察官、律师)等多方治理资源下沉帮促村(社区)急难愁盼化解,切实守护群众幸福安康。

坚持为民服务在一线落实,动态掌握真实情况、及时处置化解矛盾。走村入户,民情了然于胸。村(社区)干部划片包干、挂钩到组,每日走村串户,与群众一条板凳聊家常、交朋友,宣讲惠民政策、收集反馈社情民意。送驾社区为村民发放服务联系卡,从劳保、计生、民政等 分内事,到银行、水务、供电等分外事,全部明确对接人及电话,基本涵盖村民生活的方方面面。

主动排查,隐患格格不入 以镇域综合网格为基本单元,连网带格划分平安守望点”20个,织密安全信息网,健全基础台账,加强治安管控和治安问题排查,确保把风险隐患出来、理掉。侯桥村推行村干部兼任水费抄表员制度,利用村干部上门入户抄表,既节约了公共开支,又能及时把好政策送到群众家门口、及时回应群众合理诉求、及时察觉问题隐患,切实打通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

专业下沉,矛盾一站调处。全镇11个村(社区)均设立政法网格员调解工作室,为群众提供信访受理、矛盾调解、法规咨询、法律援助等一站式服务,推动矛盾纠纷一揽子法制化化解。2023年,全镇群众安全感达99%以上,网格服务满意率98.7%

将提升人民群众幸福感和获得感作为出发点和落脚点,闯出一条党建引领促乡村振兴、促基层治理的新路子。多措并举选好领头雁。坚持把乡村干部人才选育管用放在突出位置,全镇83名村两委成员中,本村致富带富能手、外出务工经商返乡人员等占比达58%,村干部、村书记大专以上学历占比分别达90%91%2名村社书记选聘入事业编、1名村书记通过定向招录公务员,极大激发村社带头人敢担当、勇争先的精气神,让乡村成为愿意来、留得住、有奔头的干事创业热土。

资源整合打造先行区。依托大泉湖、止马岭等自然资源和市抗日民主政府、邓子恢故居、新四军第一派出所等红色资源优势,以优质稻米、大泉雨花、特色民宿、文体赛事等产业为纽带,深耕红农旅体融合发展,打造3.6平方公里镇域乡村振兴先行区。上半年,全镇接待游客数和旅游收入分别增长64.57%60.32%

因村制宜唱响致富经。深入开展乡村振兴书记月月谈活动,并组织村(社区)书记赴周边地区学习村集体经济发展先进经验,拓宽发展思路和办法。积极探索支部+合作社+党员+农户发展模式,稳步扩增光华肉鸡、竹墩青萝卜、大泉雨花茶、侯桥金银花、送驾板栗等一村一品特色产业规模,不断完善利益联结机制,促进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,带动农户稳定就业增收。2023年,全镇村均集体经营性收入405.72万元,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5856元、增幅6.6%

村社小阵地,民生大舞台。下一步,竹镇镇将持续深化守望相竹基层治理品牌建设,构建党建引领基层治理体系,全面提升基层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,促进农业高质高效、农村宜居宜业、农民富裕富足,真正把乡村建成守望相助的幸福家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