春风拂过童王组的麦田,绿浪轻摇的院落里传出阵阵热议。“和美乡村建设是好事,我们支持,但在建设过程中也要考虑保留乡味”“可以增加路灯,晚上出门更安全”……在三友湖村童王组议事协商现场,大家你一言我一语,讨论得热火朝天。这场充满泥土气息的议事场景,正是横梁街道三友湖村探索基层治理创新的生动实践。
近年来,三友湖村将议事协商融入基层治理中,通过听民声、聚民智、寻良方、谋良策,让“商量”更“接地气”、更“聚民心”、更“有底气”,实现了为民服务与基层治理的有效衔接。
搭平台:议事协商零距离
一张圆桌、数把椅子,村干部、组长、村民理事会成员以及村民代表围坐在一起,就村民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开展协商。让问题在协商中解决,矛盾在协商中化解,民心在协商中凝聚,已成为三友湖村解锁基层治理的新密码。
近年来,三友湖村整合47个村民理事会资源,积极吸纳老党员、返乡青年、绿领新农人等各类群体参与议事协商,创新建立“网格服务+N”协商体系,把“党群之家”建在群众家门口。以党群服务中心为核心,延伸打造“柳塘院子”“山根潘人家”“雨花客厅”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等议事点,将协商半径缩短至百米生活圈,积极推进乡村治理体系“5×4”工作法。明确简便高效的议事规则,将协商议事会开到田间地头、农家小院、村民广场,让越来越多的村民走上自治舞台,实现从“要我干”到“我要干”的转变,积极为基层治理出谋划策。
畅渠道:多元参与聚合力
“手机屏幕里也能举手发言!”在外务工的村民王师傅通过视频连线,参与了议事协商。在三友湖村东方红党群活动中心,党员代表、村民代表、村干部就村内道路修缮问题展开讨论。线上,通过视频连线的村民积极参与,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。
为丰富民意收集渠道,进一步激发自治活力,三友湖村积极构建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议事协商机制,在完善“有事好商量”协商议事室、“道德讲堂”“法治进村服务站”等平台的基础上,运用会议协商、对话协商、书面协商、在线协商等多种形式,开展灵活多样的议事协商活动,不仅让更多人能够参与到决策过程中,也大大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。
不仅如此,三友湖村还向每户村民发放网格便民服务联系卡,列明劳动保障、农村建房等13类涉及群众日常生活的便民服务,通过常态化走访党员、村民、村民理事会成员、辖区企业,进一步培育扩大议事协商多元主体,形成“需求收集—协商议事—跟踪反馈”的工作闭环。
重实效:民生服务加速度
翻开村级议事记录本,民生实事推进脉络清晰可见:2023年10月议事协商确立的“公益理发”、为80岁以上老人过集体生日等为老服务项目,已经发展成为每月6日、16日、26日的固定“党群志愿服务日”活动,并由此形成“三友幸福里”党建服务品牌;2024年8月,面对旱情,村委会与种植大户一起研究抗旱良策,有力保障了辖区2000余亩的农田灌溉;2024年11月,辖区农业企业“艾津稻香节”筹备工作中,村民代表提出的6条建议被纳入活动方案……近年来,三友湖村凝聚多方力量,拧紧议事协商“一股绳”,在邻里矛盾调解、美丽乡村建设、人居环境整治、基础设施完善、乡风文明建设、服务驻村企业、促进劳务用工等方面持续发力,找到了破解基层难题的“金钥匙”,架起了党和群众的“连心桥”,进一步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。
在获评“全国乡村治理示范村”“全国村级议事协商创新实验试点村”等国家级荣誉基础上,三友湖村进一步延伸拓展,提炼形成了“5×4”工作法:明确强化党的领导、提升治理效能、推动富民强村、培育文明乡风等四个目标,统筹基层党组织、村民自治组织、市场主体、社会力量等四方力量,强化组织、队伍、制度和要素等四项赋能,聚焦服务民生事业、产业发展、生态文明和文化振兴等四项服务,形成“一支队伍、一张网络、一颗真心、一点创意”等四点经验。通过系统性改革与集成式创新,构建起决策共谋、发展共建、建设共管、效果共评、成果共享的治理新格局。
“基层治理不是独角戏,而是大合唱。”横梁街道相关负责人表示,下一步将深化三友湖村实践经验,坚持党建引领,以民生为导向,持续在建强基层党组织上用力、在提升基层治理能力上用心、在为民办事服务上用情,推动议事协商向村民小组、产业园区延伸拓展,持续激活乡村振兴内生动力。